第一季度“电子元器件采购行为调查”报告出炉!
近日,《国际电子商情》特通过线上展开2020年“Q1电子元器件采购行为调查”,目前结果已经出炉,希望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。
今年43%的企业采购额将减少
在展示更多调研结果之前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参与投票企业的基本情况。在此次参与投票的210家企业中,有85%的企业来自中国大陆,6%来自欧美,5%来自中国香港地区,2%和1%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和亚太其它地区。
从企业的业务性质来看,38%的企业为终端品牌制造商(OEM),原始设计制造商(ODM)与合同/电子制造服务商(EMS)的投票占比都为11%,32%的企业为元器件分销商,剩下的7%为方案/系统设计公司(IDH)。
综合数据而言,60%的参与者乃终端制造企业,30%以上的参与者为代理分销商,符合此次主力调研中下游采购需求的初衷。
2019年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一年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数据,全球经济增速从2018年的3.6%减缓至2019年的2.9%。
而这种增速放缓同样体现在半导体行业。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(WSTS)发布报告称,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4120亿美元,较2018年的4690亿美元下降了12.1%。
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半导体增长放缓的连带作用下,2019年整体电子元器件采购额并无太大亮点,但仍比2018年略有增长。
综合《国际电子商情》调研数据显示,2019年,仅20%的企业采购额在3亿元以上,80%的企业采购额在3亿元以下。这说明参与调研的企业符合企业规模的“二八原则”,富士康、伟创力等大规模OEM企业毕竟是少数,中小规模企业占据了大头。
尽管受到疫情带来的产业链“开工率低、人工荒、物流阻断、内需市场增力不足、外贸订单取消”的影响,但仍然有42%的企业表示2020年公司对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金额将增加,这与认为2020年采购金额将减少的企业占比几乎持平(43%),剩下15%的企业认为2020年公司的采购金额将保持不变。
疫情下的危机与挑战
2020年新冠疫情这只“黑天鹅”打乱了整个电子供应链的节奏,供应端和需求端的双重不确定性,给采购经理制定采购计划及做采购决策时带来困扰。
尽管《国际电子商情》实地走访企业时了解到,大多数企业2020年Q1的采购计划已在2019年就已制定好,但疫情带来的供应端生产制造停摆,仍给采购端带来不小的冲击。“缺货”、“涨价”事件频发、交期无限期拉长、物流交通停滞或延长等,都是采购经理必须应对的难题,尤其是医疗设备制造企业,多次面临核心零部件“一货难求”的局面。
据调研结果显示,疫情给采购端带来的主要挑战按轻重程度ToP5依次排列为:元器件缺货涨价>供应商产能紧张>需求端疲软>物流交通受阻>未建立安全库存,而产品质量、供应商服务、采购过于集中、独家供应等依次占比减小。
记者从采访中获悉,疫情下的缺货也要分情况来看,一般而言,大的代理商多备有3-6个月的现货库存,不会瞬间出现空缺,少数需要从原厂调货的料号则很受影响。如果料号直接从香港仓库运过来,一般两天能到大陆,而如果是从原厂(仓库在北美或东南亚)拿货,则需要很长的周期。
如何应对这些挑战?根据调查结果,寻找替代物料、加强供应商关系、建立安全库存、供应商多元化、密切关注供需趋势并做出准确的需求预判,是目前采购经理应对挑战的主要对策。
在寻找替代物料方面,因原厂普遍供应受阻,更多只能从现货市场调货。没有紧急需求的客户订单也会被腾挪到优先供应紧急客户,以缓解供货危机。
2020年,“供应链安全”的概念多次被企业提及,在此次疫情中,很多代理商和终端OEM/ODM/EMS都意识到“供应商多元化”的重要性。
同时,那些有着大量现货库存的代理商并未受到明显冲击,反而在某些元器件紧缺的行情下占得先机,可见“建立安全库存”在多数代理商和终端制造厂商看来是非常必要的。
另外,在“一货难求”的特殊时期,特别考验企业维护供应商关系的能力,如何优于竞争对手从供应商处拿到紧缺元器件,是每个企业都必须攻克的难题。
随着疫情逐渐蔓延到全球范围,东亚、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相继采取“封国”、“封城”举措,包括Intel、Infineon、ST、TI、NXP、ON、三星电机、村田、东芝等在内的半导体IDM原厂不得不暂停在东南亚等国家的制造、封测工厂生产。
供应端的停摆让不少元器件价格高涨、交期拉长。根据此次调查结果,元器件缺货/涨价幅度ToP5依次是:MLCC、芯片电阻、存储器、MCU、红外温度传感器和MOSFET。
其中,以MLCC和芯片电阻为代表的被动元器件涨价,有“天灾”影响也有“人祸”因素。疫情“封城”影响开工率及产能是其中一个方面,如村田、TDK等被动元器件巨头在日本本土及东南亚的工厂大多遭遇停工,是最为直接的影响。与此同时,被动元器件在过去两年时间里,经历了猛涨和狂降之后正处于低库存水位期,涨价意愿显著。
另一方面在于行业垄断导致的少数原厂和渠道商炒货推高价格。而乐观面在于,因需求端同样疲弱不振,为供应紧张带来一些缓冲。
同MLCC、芯片电阻的价格波动周期相似,存储器在过去两年也经历了价格的高涨和回落,自去年下半年开始,存储价格已有抬头趋势。
新冠疫情扮演了“催化剂”的角色。韩国、日本、泰国、新加坡等国家乃存储器生产基地,三星、海力士、东芝等在上述国家都有产能,三者皆因内部员工感染而出现大面积停工,进而影响到存储器的正常供应。
MCU和红外温度传感器主要因测温仪、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紧缺而供不应求,尤其是红外温度传感器,疫情之前完全是冷门产品,疫情爆发后需求剧增,现货市场还曾一度出现旧货和翻新货,且价格高涨数十倍,非常混乱。
MOSFET的紧缺主要因Infineon、TI、NXP、ON等主要原厂的生产制造及封测基地位于东南亚国家,疫情直接将产品的交期拉长,涨价不可避免。其余的元器件紧缺也多因原厂停产/减产及医疗设备扩需而出现供不应求。
积极应对挑战,采购策略分享
在疫情的冲击下,全球电子产业按下“暂停键”,现货市场物料日渐消耗,价格水涨船高已成必然。基于该挑战,电子元器件采购经理凭借多年的采购经验,开始积极调整采购策略。
调查结果显示,在疫情特殊时期,企业在采购元器件时的主要考量因素依次是:交货周期、原装正品、产品价格、供货速度及供货能力。
从上图中占比较高的考量因素可见,采购最为关注的点仍然是上游能否保证快速的、高品质供货的问题,这也反向对原厂和代理商的供货能力、渠道策略及应对紧急危机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挑战,少数供应商很可能因此被削弱渠道优势,甚至被竞争对手赶超。
据《国际电子商情》了解,在疫情期间,“一货难求”致不少供应商被客户“降级”,主要就在于供应端“供货不及时、产品涨价、交期变长、响应速度慢”等因素所致。为应对紧急需求,采购主要通过寻找替代物料的方式来缓解采购压力,比如切换相同功能的不同物料(更换品牌)、国产物料替代以及采用集成度更高的产品进行替代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疫情出现全球蔓延且确诊人数迅猛攀升,但中国已经取得抗疫的初步胜利,这为国产芯片替代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很多分销商开始接洽国产芯片原厂并签下新的代理线。
此外,在一些紧缺物料选择上,如红外温度传感器、MCU、连接器等,国产芯片也开始获得被终端客户“试用”的机会,这些国产芯片的快速市场化,必将推动其未来的升级换代和进一步创新,这对国产芯片的崛起大有裨益。
总而言之,今年的新冠疫情将带来整个电子产业链的大变局,该变局将持续影响到电子供应链的重启、重构以及重新繁荣,而原有的供应体系是否会彻底被颠覆,未来供应链还会有哪些新的调整,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目前,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蔓延,难以预期其何时结束。当务之急,产业链企业仍要坚持开源节流、降低运营成本,熬过这段艰难时期,同时反思自身在应对供应链“断链”危机时暴露出的弊端及改进措施,并实时跟踪市场供需动态,为疫情过后快速产能恢复做好准备!
- 上一篇:传苹果鼓吹立讯插手iPhone制造 制衡富士康? 2020/5/14
- 下一篇:新品推荐:传感器、开关电源IC、IGBT、电容电阻 2020/5/5